close
嬰幼兒常見發燒性疾病

只要孩子一發燒,父母就容易慌了手腳,就怕「燒」出問題,其實,發燒本身並不可怕,而是要注意「為什麼會發燒」,找出原因,對症下藥,相信孩子很快又能活蹦亂跳!

文╱李藹芬;採訪諮詢╱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陳俊仁;攝影╱陳炳煌 

「醫生,我的孩子燒到39℃,怎麼辦?要不要吃退燒藥?」看著孩子的體溫超出38℃,父母莫不心急而就醫,敘述病情的第一句話往往是孩子燒到幾度了,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陳俊仁表示,對於發燒的程度或者會燒幾天,會隨著致病原因不同、個人抵抗力強弱而有所不同,對醫師而言,想確定的是「為什麼會發燒?」由於發燒是一種因疾病引起體溫升高的機制,只有確定是哪一種疾病所造成,才能對症下藥,讓產生發熱的因子消失。

多因感染性疾病引起
陳俊仁醫師指出,一般嬰幼兒常見的發燒性疾病其實很多,最常發生的是呼吸道感染,分為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腺炎、哮吼、急性鼻竇炎等等)及下呼吸道感染(如急性細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及肺炎等等)。而這些疾病的致病原大部分為病毒感染,例如鼻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等;少部分則是細菌(如肺炎鏈球菌、B型流行性嗜血桿菌、披衣菌等等)。

每種疾病都有其病程,大部分的病毒感染(例如感冒)從發病到結束約7?10天的時間(若引發併發症則不在此限),他說,病程中,發燒會反覆出現,體溫起起伏伏,如果寶寶精神活力正常,兩次發燒的間隔愈來愈久,最高溫度一次比一次低,這可能表示病況已經在改善,不過,陳俊仁醫師說,有的父母剛開始還能接受孩子會反覆發燒的情況,但「捱」到了病程的第四、五天卻受不了而就醫,實際上,孩子的狀況有些已經在好轉當中,如果經過專業醫師的評估過後,父母可以放下心上的大石頭!

以下即針對嬰幼兒常見的發燒性疾病做說明:
常見的呼吸道感染
陳俊仁醫師說,根據統計,兒童發生感冒的頻率一年大概有6?8次,但是有些兒童則會高達12次以上。
主要症狀
呼吸道疾病大部分會有咳嗽、流鼻水、鼻塞、喉嚨痛(嬰幼兒因為不會表達,可能只是用食欲下降、哭鬧不安做表現)、聲音沙啞及發燒等症狀,因此,很多家長多會自行判斷寶寶是否感冒了?

病程及治療方式
一般感冒及呼吸道感染:
程大概是一到兩個星期,發燒可能持續3~7天,只需要一些症狀治療藥物即可痊癒。
肺炎:值得注意的是,感冒和肺炎在初期時症狀非常相似,可能都是以發燒、咳嗽及流鼻水做呈現,如何區分寶寶到底是一般的感冒或嚴重的肺炎就變成一個重要的問題,由於嚴重的肺炎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延誤病情容易造成孩子有生命危險或是嚴重的後遺症,這時父母照顧時的觀察就很重要了。

觀察重點
該如何注意寶寶只是感冒或是嚴重肺炎呢?一般而言,如果寶寶持續高燒不退、退燒時精神活力不佳、或是退燒時有呼吸急促的現象(一般發燒時精神活力可能會下降,呼吸也可能會比較快速,但退燒時若精神活力並沒有恢復,就必須小心),可能就是有合併肺炎的發生,需要及時請兒科醫師進一步評估。

提醒
寶寶出生未滿3個月的發燒要小心!
出生未滿3個月的寶寶發燒非同小可,因為寶寶是屬於免疫功能不佳的一群人,得到嚴重疾病的機會較高,有時候即使生病,也未必會出現發燒症狀,這就需要父母觀察小寶寶的活動狀態,如果寶寶吃不好、睡不好,一直哭鬧不安或者一直昏睡,或者有些僅僅出現黃疸,就表示可能「有問題」,由於有些病程變化快速,請爸媽務必請醫師評估!

初期症狀不明顯的疾病
相較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有明顯症狀,有些疾病則因症狀較不明顯,或是在初期較不易診斷,更需要父母特別提高警覺。
1. 急性中耳炎
觀察重點:哭鬧不安、頻頻抓耳朵或臉朝一方向不停晃動、有些耳朵出現分泌物。
急性中耳炎是兒童常見的一種疾病,孩子除了發燒之外(也可能不發燒),可能會有耳朵出現分泌物或耳朵疼痛的現象,但嬰幼兒無法用語言表達,有些只會以哭鬧不安、不斷用手抓耳朵或臉朝一方向不停晃動來表現,因此,除了家長必須注意之外,醫師在看診時也都常規使用耳鏡檢查,以免延誤病情,造成耳膜或聽力受損。

治療方式:一般中耳炎需考慮抗生素治療,對於年紀較小或是病情較為嚴重的寶寶,需口服抗生素7?10天左右的療程,陳俊仁醫師提醒父母,服用抗生素請勿自行決定停藥,須配合醫囑回診,以免延誤病情或是造成抗藥性產生。

2. 嬰兒玫瑰疹
觀察重點:發燒時間約維持3~5天,退燒後,全身出現細小丘疹。
通常發生在3個月到4歲間的幼兒,初期診斷較為困難,因初期不會有疹子出現,一開始的症狀是出現不明原因的高燒(>39℃),病童會比較哭鬧不安或是疲累,有些則會合併出現一些輕微的感冒症狀,醫師初期的檢查可能只會發現喉嚨有稍微紅腫的現象,甚至沒有異常,發燒的時間大約維持3~5天,等到退燒之後,全身出現細小的丘疹(主要分布在頸部及軀幹,但是臉及四肢也會發生),醫師就可確診是嬰兒玫瑰疹,疹子大多不會癢或是有脫皮的情形,大約48~72小時就會消失,身上不會留下傷疤或後遺症。

陳俊仁醫師補充,嬰兒玫瑰疹雖然是一種良性疾病,但是在發病初期因症狀較為不明顯,而且孩子容易高燒不退同時合併哭鬧不安,讓照顧的父母備受煎熬,這也是半夜時分,父母焦急地抱著孩子跑急診的常見原因之一。

3. 泌尿道感染
觀察重點:發燒卻未合併其他感冒症狀,醫師經檢查身體後也未見異常時。
泌尿道感染也是一種引起嬰幼兒發燒常見的疾病,棘手的是,嬰幼兒的泌尿道除了發燒之外,由於還無法以言語表達,無法讓父母得知是否有解尿疼痛、頻尿、後背痛等成人泌尿道感染的症狀,甚至有些在嬰幼兒時期的泌尿道感染,不但不會發燒,只以黃疸或精神、食欲不佳做表現,陳俊仁醫師說,雖然可透過檢驗尿液以診斷是否有泌尿道感染,但礙於收集嬰幼兒的尿液不甚方便,無形中增加診斷的困難度。臨床上,
當寶寶只有發燒而未合併其他感冒症狀,醫師經身體檢查也沒有發現其他異常,就必須考慮寶寶是否有泌尿道感染的可能性。
兒童的泌尿道感染和成人比較不同的地方,有些兒童泌尿道感染是因為泌尿道先天異常的結果(最常見的便是膀胱輸尿管逆流),有些則需要手術處理,不然會造成寶寶腎臟功能受損,不可掉以輕心。

4. 腸病毒
觀察重點:發燒後,「手足口病」為嘴巴出現多處潰瘍、手腳或屁股上出現如小水泡的丘疹;「咽峽炎」的症狀則是只出現發燒及口腔潰瘍。
在台灣,腸病毒往往令很多家長聞之色變,尤其在腸病毒重症高度流行的夏季。腸病毒的症狀最為一般民眾所知的,應該就是「咽峽炎」及「手足口病」,陳俊仁醫師補充,其實腸病毒引起的症狀非常多元化,有些只是發燒沒有症狀,有些是類似感冒的症狀,也可能會有出血性結膜炎、腦炎、腦膜炎、心肌炎、腸胃炎、病毒疹或肢體麻痺症候群等等。隨著不同型腸病毒的感染,症狀可能有所不同。
以大家最熟知的「手足口病」而言,一開始,寶寶可能只出現發燒的症狀,所以,必須等到嘴巴出現多處潰瘍,在手腳或屁股會出現小水泡的皮疹才比較能確定診斷;而咽峽炎的症狀則是只出現發燒及口腔潰瘍而已,大多數的孩子感染腸病毒後,約在一星期內就會自然痊癒。

萬一演變成「腦炎」或「腦膜炎」的重症時,病童除了發燒之外,還可能會出現哭鬧不安、活力下降、嗜睡、抽筋、嘔吐等現象,他提醒,只要出現嗜睡、抽筋、嘔吐或呼吸困難等任一症狀時,父母務必及時將孩子送至大型醫院就醫,以降低危險性。

5. 川崎症
觀察重點:持續高燒超過5日以上。
川崎症是一種全身性的血管發炎,目前發生原因尚不明確,兒科醫師在診斷川崎病時,必須排除是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症狀,才可以診斷為川崎病。陳俊仁醫師解釋,一般診斷川崎症必須符合下列幾個要件:
1. 持續高燒超過五日以上。(必要條件)
2. 口腔黏膜發生變化,例如草莓舌或是口腔黏膜呈現紅色並裂開。
3. 兩側結膜非化膿性的結膜炎(也就是沒有明顯分泌物)。
4. 頸部淋巴結發現非化膿性的腫大(直徑需大於1.5公分)
5. 全身會出現不同型態的皮疹。
6. 手腳會出現紅腫或脫皮的現象。(2~6項有出現4項以上)

川崎症如果未正確的診斷,除了發燒不易消退之外,可能會致命。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川崎病患者15~20%會引起冠狀動脈瘤,除了會破裂引發出血之外,日後也會引起栓塞、鈣化、動脈狹窄和心肌梗塞等併發症。他說,所幸現在很多小兒科醫師對於這項疾病抱持高度警覺心,也不易造成延誤治療。

醫師叮嚀
陳俊仁醫師表示,很多嬰幼兒的疾病,初期除了發燒之外,可能不會出現症狀,而增加醫師診斷的困難度,甚至有些疾病不會用發燒來呈現,反而是用食欲下降或是精神活力不佳做表現,因此,一般醫師都會建議觀察寶寶的精神活力狀態。他提醒,如果高燒持續不退、退燒時精神活力不佳,或是有呼吸急促、身上出現皮疹等現象,建議趕緊尋求專業的兒科醫師做評估,切勿自行給藥或是在家觀察,避免因延誤病情而造成孩子永久的傷害。

正確使用退燒藥步驟
很多疾病沒有特效藥!相信很少父母能忍住內心煎熬而不讓孩子吃退燒藥,但請一定要正確使用退燒藥,若使用過量反而會增加寶寶肝腎的負擔與傷害!
步驟1 發燒的定義是體溫超過38℃,若是寶寶出現不適症狀,可以給予退燒藥,退燒藥根據成分不同,而有不同吃法,一般約間隔6小時。
步驟2 吃下一包退燒藥後,約等個一小時再量體溫(比服藥前溫度降低即可,不能期望一下降到平日的正常溫度)。


 





 

步驟3 若溫度還未降低,約兩個小時後可使用塞劑(距下一次使用塞劑時需相隔8小時)或服用「另外一種」退燒藥(退燒藥依機轉不同有分好幾種,醫師診斷時會依個人情況不同而給藥)。
步驟4 如果溫度仍降不下來,表示已不是單純吃退燒藥可退燒了,一定要立即就醫檢查。







 為什麼寶寶總在半夜發燒?

白天看起來還好的寶寶,為何總在半夜時分,好像又燒起來了,而讓爸媽心急如焚。陳俊仁醫師解釋,一般服藥方式是三餐及睡前各一次,每次間隔約4~6小時,有些醫師會規律使用退燒藥,白天若是按時服藥,能有效控制發燒狀況。但睡前(晚上10點)吃過藥後,到下一次吃藥(隔日早上7、8點),中間歷經9~10個小時,藥效早已消失,如果造成發燒的疾病仍存在,自然又會再燒起來。

精神狀況還好‧半夜發燒不一定要跑急診!
孩子半夜發燒總讓人心慌意亂,如果家裡距離有急診服務的醫院又不是很方便的話,該怎麼辦呢?陳俊仁醫師建議,平時,家中應備有退燒藥(尤其是之前有熱痙攣發作的寶寶),一般醫院開立的退燒藥水,藥罐上都會有保存期限可供參考,但是如果是磨粉過後的退燒藥,因為保存不易而且容易潮解,所以不建議擺放一段時間後再使用。
1. 如果較大的寶寶發燒(3個月以下的寶寶例外),但精神狀況看來還好的話,不一定要先跑急診,可先餵他吃退燒藥,如果有嘔吐、腹瀉或是拒絕服藥的情形,可以考慮使用塞劑。一小時後,再觀察孩子的體溫變化。 
2. 對於感染引起的發燒,物理性退燒(例如睡冰枕)的效果並不好,而且容易引起寶寶不舒服,所以還是口服退燒藥比較可以達到目的。
3. 如果寶寶身體發熱且全身出汗,表示可能有在散熱了,要注意幫寶寶擦汗或是換個比較乾爽的衣物。
經過這些處理後,時間也差不多是大清早了,若溫度仍不見降低,再就近前往醫院門診。

警訊
需及時就醫
陳俊仁醫師提醒父母,若出現以下狀況時,請務必及時就醫:
1. 體溫一直持續39℃不退。
2. 退燒後,精神、活力不佳。
3. 呼吸急促。
4. 沒有小便。
5. 身上出現皮疹。
6. 小於3個月的寶寶有發燒情形。

~原文刊載於2009年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
其他不錯的發燒處理文章
小兒發燒處理要訣
http://anita1027.pixnet.net/blog/post/23540235

嬰幼兒發燒 
http://tw.myblog.yahoo.com/jw!Bp61o.6BHRZHMXwFaCd9c.XhhQ--/article?mid=9&prev=21&l=f&fid=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p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