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禾園嬰幼兒學校 王俐文園長

~良好的『品格』對孩子的未來真的很重要~

在台灣社會『學識教育』似乎總是凌駕在『品格教育』上,導致現在青少年甚至剛進入社會的新鮮人觀念偏差的越來越多,造就了現在社會越來越多的『校園暴力』及『家庭暴力』、『職場暴力』,更慘的是當這麼多有偏差觀念、挫折容忍度低的下一代再繼續用這樣的態度教育我們的下下代,那後果真的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尤其台灣『少子化』的情形這麼嚴重,據統計若干年後台灣將變成全世界最『老』的國家,到時『老』的空有智慧但無人傳承,『年輕』的被保護過度手無縛雞之力,我想不用等到別人來攻打我們,我們自己就先倒了

於是乎這一兩年教育界似乎開始吹起了『品格教育』風,,大家都知道『教育』的成功與否是人一生『成功或失敗』最重要的關鍵,最近常跟一些業界的朋友及教授聊天,我們都發現『現在的孩子變了』,真的和『以前的孩子』不一樣了,甚至還有許多老一輩的開始感嘆怎麼現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還難帶,以前帶四五個都不是問題,現在只帶一個就快要不行了,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待在幼教界十幾個年頭的我,也不禁開始擔心起來,也開始想要做一些調整,但調整前也必須知道問題點究竟是出在哪裡?畢竟我的孩子們也是屬於下下代的成員,我不奢求每個孩子是否能『飛黃騰達』,但至少是個『堂堂正正』可以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責的人,『三歲定終身』我想大家對這句話並不陌生吧!!我想問題是出在這上面,但有許多人卻不知道是甚麼定三歲孩子終身,我的答案是『品格』,雖然孩子的『氣質』是天生的,但『品格』卻是可以後天培養的,也因此唯有後天養成的『品格』好壞才可以改變天生的『氣質』。簡單說來,『品格』是人一生中是否會成功或失敗的重要關鍵,也是孩子增強未來競爭力最重要的元素。

~『品格教育』是甚麼?~

『氣質』是個人所表現出來的外在態度,『品格』則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特質,假設全世界只有一個人存在,那就只有氣質而沒有品格的問題。也因此必須有兩個及兩個以上的人存在互動,才會顯出品格的差異。

~從零歲開始的『品格教育』~

很多人都以為才剛出生的孩子,究竟要『教育』些甚麼?不就是『吃喝拉撒睡』嗎?以前的人不都是這樣隨便餵養長大的,還不是有『功成名就』的案例,哪需要這麼早就開始教育?其實我覺得很多人都忽略,現在社會已經不像以前的農業社會了,不論是孩子的營養、外在刺激、家裡的經濟條件等都早已經有很大的不同,相對的教育的方式、內容、對象都會隨之改變,也就是為甚麼很多教育都是要從孩子『呱呱落地』甚至『還沒出生』就要開始了,尤其是『品格教育』更是重要,因為『品格教育』是所有『學識教育』的基礎,但到底該如何從零歲開始幫孩子奠基良好的『品格教育』,為了讓大家能更了解,園長我特將一些經常性所遇到的實例提出來說:

◎『品格教育』中的自制訓練

每個人都要學會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夠學會適度自我控制的人,往往在未來可以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但相信很少人知道『自我控制』最早是可以在寶寶4~6個月開始吃副食品時訓練,而要擁有良好的自制能力,前提是一定要學校與家庭同步標準才行,以用餐來說:讓孩子坐在自己的餐椅上、用自己的餐具吃飯;事先提醒若吃飯時間不乖乖吃飯,就將飯菜收起來,餐與餐之間只餵孩子水果、不給零食,孩子就會學到「要在吃飯時間吃飯,肚子才不會餓」,養成用餐的好習慣!(雖然剛開始會有些不捨,但還是要『說話算話』忍心給他執行下去,要記住即便是BABY也是聽得懂的呦!總之,不要隨便承諾自己做不到且無啥作用的話。)

此外,常有家長問說,為什麼我的孩子在學校可以坐著好好吃飯,在家卻要追著跑,一問之下才知道,很多家長常常在孩子不好好吃飯時,很生氣或在吃飯前警告的說:『你再不好好吃,待會就把你趕出去。』事實上,真的會趕孩子出去嗎?我想十個有九個半不會這麼做,剩下那半個頂多是做做樣子,其實我們建議,如果真的要以非常手段來讓孩子可以坐下好好將飯菜吃完,應該以剝奪孩子最喜歡做的事來執行,而不是用說氣話卻無法執行的方式。要注意若是大人容忍孩子吃飯時東跑西跑、自己追著孩子餵飯,不僅孩子可能無法攝取到足夠的營養、大人失去耐性發脾氣,孩子也不容易養成自制的品格,而且孩子也容易變成家裡學校兩個樣,即便學校表現再好,都不能說是有良好品格,因為良好的品格是到哪都是一樣好。

 ◎『品格教育』中的分享訓練

我想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自私的人,但「分享」的品格是需要後天培養的,至於從何時開始訓練是最好的時機?事實上,早在五六個月的寶寶就已經會「玩玩具」,「玩玩具」就是一個教導孩子學習分享的好機會,剛開始時在訓練似懂非懂的寶寶可以先讓孩子不要拿別人手中的的玩具為主要訴求,之後可以讓孩子彼此交換手中的玩具,再大一些的孩子要讓他知道將玩具分享出去會有一定的風險在,例如:玩具被別的小朋友弄壞?分享出去的玩具同伴喜歡嗎?所以將玩具借出去就是要對自己及別人負責,雖然品格教育裡的「同理心」很重要,但同樣尊重自身的想法也很重要。因此,此時我們建議,大人可以讓孩子保留某幾樣他最愛的玩具不拿出來分享(讓孩子對自己的物品保有決定權),但其他的玩具就大方地與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同樂,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被「強迫」要與人分享。若玩具真的被別人弄壞了,父母亦可趁此機會將孩子的『同理心』引導出來,例如:在玩別人的玩具時要小心、不要弄壞

◎『品格教育』中的尊重訓練

可從自身做起,甚至早在寶寶兩個月大時見到人「打招呼」開始。我想應該此時很多人會有疑問說兩個月的寶寶怎麼打招呼呀?事實上,大人可以抱著孩子向著要打招呼的人『打招呼』,雖然是大人幫寶寶說的,但對於正用五官的感覺這個世界的寶寶卻是一個很好的刺激訓練。再者,現在的人常會記得要求孩子跟不常見面的人打招呼,卻時常忽略每日要見面的人也要打招呼,例如:回家沒說我回來了....這些基本應該要做到的尊重,經常性容易被遺忘,尤其是當孩子「不願意」喊人時,大人很容易就主動幫孩子找台階下,說孩子個性害羞怕生才會這樣。但我們認為,這樣的做法到最後會導致孩子長大後『逃避』『不負責任』的態度,因為孩子覺得「反正有人會幫我出面」。比較建議的做法是,當孩子「不願意」打招呼時,大人應該有的表示是向對方道歉,事後要向孩子說明「打招呼」的意義是因為「看見對方、尊重對方」,不要任由孩子照自己的意思。當然最有效的方式是大人「以身作則」,當孩子看到大人常常會主動跟人打招呼、關心別人時,孩子就會自然而然的模仿(自然而然的模仿比刻意的訓練來的有效)。其他如:玩遊戲時守規則不耍賴,堅持遊戲規則在餐廳用餐時不喧嘩吵鬧…..等,也都是幫助孩子學習「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好機會。

◎『品格教育』中的獨立訓練

即使孩子還小,建議每一天在孩子的清醒時間中,分上午、下午、晚上三時段,視孩子年齡大小給予30分鐘~1小時不等的時間,讓孩子獨自在床上(床外有大人看顧下)或玩具室(門外有大人看顧下)玩玩具或看書,雖然不需要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但要在父母視線所及的地方,這樣做可以從小培養孩子自得其樂和獨處的能力(學習和「自己」相處)及專注力,孩子也比較不會那麼黏人。其他如:放手讓孩子學著自己吃飯(家長不要因為想節省時間或怕弄髒家裡就一直用餵的)孩子跌倒時應用關懷的態度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例如:有沒有受傷!沒關係~我們自己爬起來,下一次小心一點就好了,而不是在一旁大叫或立刻抱起孩子東西掉了讓孩子自己撿起來(現在很多孩子東西掉了都不自己撿,要身旁的大人幫忙撿)……等,這些都是可以幫助孩子學習獨立的方式。

◎『品格教育』中的樂觀訓練

這個訓練真的很重要,想讓孩子擁有正面積極、負責的品格,從小讓孩子有忍受挫折的能力,例如:協助孩子瞭解自己及別人的缺點短處學習欣賞自己及別人的優點長處試著從與孩子的互動中發掘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才能時常讚美孩子的優點,正視並修正自己的缺點。當孩子明白自己的優點及缺點(不完美的地方),瞭解自己的才華、長處時,自然就能在將來的職場上擁有足夠的受挫能力,不會因為一點失敗或不如意就被擊倒。

◎『品格教育』中的反省訓練

會反省的孩子,往後在職場上才會從挫折中求進步,但該如何從生活中去訓練孩子?相信所有當父母的都會遇到學校老師與自己的教養觀念是衝突或孩子回家抱怨的時候,我們建議在未了解整個來龍去脈時,不要在孩子面前做任何評論,建議的作法是先暸解孩子的抱怨的原委是甚麼,然後從中去抓出這次事件中孩子做錯的部份(一定會有,只是誰錯多或錯少的問題),點出孩子做錯的地方,然後私底下到校找導師了解狀況,總之,讓孩子『習慣』從每一件事去反省自己做錯的地方,會比只讓孩子學會『埋怨』他人來的好。

~我們的小叮嚀~

1.『品格教育』從孩子出生就要開始,過程中勿用「賄賂」或「恐嚇」的方式,以免孩子養成不正確的動機。建議當孩子做對事情時,大人可以按照孩子的喜好和需要,來鼓勵孩子及正面增強孩子的學習動力,例如:讚美、讓孩子做一件他喜歡且對的事、擁抱等。

2當孩子做錯事時,大人不要急著處罰或責罵,建議首要工作是先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如:先去喝杯水或是去廁所一下、離開現場一分鐘等再來處理,才不會在情緒當中不慎傷害到孩子。處理時,需要先瞭解孩子做這件事的動機,整合孩子日常整體表現、犯錯頻率、犯錯的輕//重度等,再理智的選擇最合理的處置。過重的糾正,會引發孩子心中的苦毒與忿恨,進而產生憎恨的不良心態;過輕的糾正,則會讓孩子無法學會公平與公正,進而產生對任何事都無所謂的態度。

3.當孩子在公共場所中情緒不穩、哭鬧時,建議大人將孩子先帶離現場再做處理,切勿在大庭廣眾之下教訓孩子,這樣除了孩子的自尊心會受損外,更無法導正孩子的負向行為喔!

4.當孩子們之間發生衝突時,建議大人不要急著馬上介入處理,可先在旁邊觀察他們之間的互動,再適時的介入。但甚麼是適時的介入?簡單來說,整個事件可能有造成孩子身體或心理之慮或是孩子主動要求大人仲裁時,而介入的過程首先應是帶孩子一起「還原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第一個犯錯的孩子要先道歉,隨後錯誤回應的另一個孩子,也要為自己錯誤的部份道歉,總之,每個人都須為自己不對的部份負責,最後再帶領孩子們彼此和好,幫助他們化解誤會衝突。

5.不要讓孩子只會『讀書』不會『做事』,不要忘了我們這麼努力的想讓下一代『讀好書』無非是為了讓孩子『會做好事』,未來進了職場可以受到重用。之前聽一位任教於國中『資優班』的老師說,曾有一位阿嬤跑來學校很驕傲的告訴且要求老師說 :我的孫子從小我就不讓他做事,所以老師妳也不要派他做掃除工作,他只要會讀書就好了,甚至我還親眼看到一位已經國小五六年級學生,吃香腸還要剝皮的,原因就是他以為香腸要剝皮,更誇張的是吃甘蔗時還不知道要吐出來,這些案例都是活生生的發生在我們的週遭,或許大家會覺得不可思議,但卻都是真的,所以適度讓孩子幫忙做一些他能力可及的事也是學習的一種,不是嗎?

6.當孩子有不正確的物權觀,認為只要我喜歡我就可以拿時,不論孩子是故意或不小心的,我們都應該帶著孩子一起歸還不屬於自己的物品,並且帶孩子向對方致歉,而不是占為己有,甚至在歸還後不要存有"我們家又不是沒錢"的態度而再買同樣的物品給孩子,如此只會助長孩子這個偏差的行為,並不能真正導正他。

7.現代教育時常為了是否需要「打」而爭論不已,西方聖經有說父母不要「吝惜」手中的杖,以免孩子走向歧途。不過我們建議「打」的前提是必須極少使用,才會有效,而且執行的人必須是孩子覺得「這個人是愛我的人」才有用,因此學校老師或是與孩子關係比較不親的人,都不宜執行體罰。一般狀況下,當孩子做錯事時,建議剛開始還是要先以「口頭」管教,也就是以認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p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